藝術家田原唯之在東京出生、生活、工作,現為武藏野美術大學造形學院建築學系的老師,此外也參與過多場國內外藝術季,近年在栃木縣、秋田縣、東京等地,針對在地議題,以藝術回應,其中包含2016年台灣第一屆基隆山海工作營,而在歷經疫情時代後,2022年田原老師再次回到基隆,與大家一同反思人的存在議題,討論存在與場所的關係。
來自日本的藝術家 #田原唯之 老師從基隆往東行,經過太魯閣、台東池上,最後抵達潮州,來到 #一點綠計畫 #潮州小直 夥伴位在建基路的場域,與我們分享了他不同「場所」的作品,一開場老師就先提到,別於畫家、雕刻家等藝術家,先製作出作品,再放置到空間展覽,他每次的創作都是先有場域,看到空間、感受空間後,作品才從中慢慢生長出來。
而這次的主題 意義的場所 所分享的每一件作品,都是田原老師透過深入的觀察,再創作出空間所存在的故事。
像是2014年的作品〈folly as implicit knowledge〉,就是將一條220公里長的電纜線,纏繞成一顆巨大的電纜線球。並將這巨大的藝術品放置在不同的東京街頭。然而這每一個放置的地點,其實都是距離福島發電廠220公里的地方,瞬間這個作品和東京產生了新的連結。當人們生活在五光十射的城市當中,並不會去想到遠在220公里外提供東京用電的發電廠,但當藝術家將龐大的電纜線球擺上街時,觀者自然會重新思考關於核電廠、關於福島,還有人與用電之間的議題。
2015年的作品〈existence by the beacon〉中,田原老師在位於熱海市中的一間湯屋中,投影一縷溫泉水煙,隨著霧氣的移動,可以緩緩看見牆面上斑駁的痕跡。這一縷煙代表著熱海市以溫泉觀光維生,而火山無可測量的熱能,也藉此被具象化。湯屋裡牆上隱約的痕跡,則是曾在此活動人們存在的證明,一個場所,它所能包含的自然、文化、歷史的意涵,往往超過我們的想像,而田原老師則用詩意的方式呈現出來。
有人發問,老師是怎麼和在地人產生關聯,進行創作呢?他非常可愛的回答道,會在創作地點的附近遊蕩,當別人對空間內正在創作的內容感興趣,或者有意無意的探頭觀望時,就會隨意地和在地人聊天,不刻意的為作品尋找靈感,而是從日常的閒談中,慢慢抓出故事的脈絡。
「在日常的風景中,將非日常的作品融入其中。讓已經習以為常的居民看見新的觀點,讓來訪的旅人,和地方產生連結。」